全国党建网站联盟
宽城区:党建赋能小区自治 居民共享幸福新生活

发布时间: 2025-02-18
来源:先锋网
字体显示【
打印
分享

友谊花园小区建于2000年,总面积5万平方米,由10栋居民楼组成,共有406户居民,24名党员,46名“三长”。2008年物业弃管后,小区陷入秩序管理难、环境治理难、矛盾纠纷调处难的“三难”困境。2017年,友谊花园小区党支部成立后,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,先后组建小区业委会、小区“三长”志愿服务协会等组织,通过“内培外引”,推动小区环境面貌由脏到净、邻里关系由疏到亲、资源力量由散到聚、治理能力由弱到强的根本转变,小区幸福指数大幅攀升。2024年,小区党支部先后获评吉林省“六好党支部”和“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”。

一、党建引领搭台,一心一意夯实自治基础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,社区治理只能加强、不能削弱。要加强党的领导,推动党组织向最基层延伸,健全基层党组织工作体系,为城乡社区治理提供坚强保证。”将党支部建在小区里,切实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小区治理优势。选好“领头雁”。推选有着40余年党龄的胡殿才为小区党支部书记,虽然已退休多年,但他深耕教育事业半生,做事细致入微、有条不紊,与4位平均年龄超过65岁的老党员组建成支部班子,经常在小区巡逻走访,发现问题隐患就找社区沟通解决。组织小区党员参加党课、主题党日等开放式组织生活,给党员讲“故事党课”“读书党课”,启发党员参与小区建设并思考“我能做什么,我该做什么,我想做什么”,微党课《党建引领 三长联动 共建幸福家园》入选省委组织部党课资源库,在“新时代e支部”、长白山先锋网等党员教育平台播出。建立老胡调解工作室,发挥小区里人熟、地熟、情况熟优势,抓住“以人为本、以民为本”的一个理念,掌握“情、理、法”的三个要领,做到“有公心、有爱心、有诚心、有信心,有耐心”的五个有心,以此形成“135”工作法,相继解决了小区漏水和下水堵塞引发的邻里纠纷,姐弟财产划分导致的家庭矛盾,私改楼体和乱搭乱建埋下的安全隐患等问题100余起。居民都发自肺腑地说:“这些老党员真为我们办实事啊,他们就是我们的主心骨、带头人。”配强“红管家”。党支部牵头成立红色业委会,7个成员中有4名党员,并推行“双向进入、交叉任职”机制,吸纳道德威望高、群众基础好的3名支部老党员兼任业委会成员,在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基础上,与居民签订自治公约,通过小区自治解决小区管理问题。细化管理制度,制定《小区物业收费标准》《财务管理制度》《业主大会议事规则》《小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管理规约》等自治制度,推行“听、议、解、评”办事模式,前后召开居民议事会20余次,从小区封闭管理入手,安装小区门禁卡、停车杆,有序整治停车乱象,对涉及小区治理的重大事项和复杂问题进行专题研讨,通过协商讨论决定、合力推进解决,实现“小事不出小区,难事不出社区”。成立居民评议团,对业委会履职和物业服务情况进行日常监督,每年召开业主大会通报年度工作,以“居民心”促“治理新”,全方位提升业委会服务质效。如今,小区自治费缴费率已从最初的50%提升至98%,形成了小区自我管理、自我循环的良性运转。筑牢“主阵地”。在共建单位的支持下,将小区30平方米的“红色自治委”彩钢房,扩建成300余平方米的邻里中心,涵盖支部议事、百姓说事、邻里活动、便民服务、矛盾调解等功能,成为居民身边的“红色阵地”,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、享受便利服务。联合党建共建单位大学生党员、“三新”领域党员组建“红色宣讲队”,以鼓乐快板、微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,宣讲党的方针政策,讲述敬业奉献的“百姓事”,居民听得懂、能领会、有互动,让党的创新理论在潜移默化中融进群众心里。举办小区邻里节,开展“百家宴”,从第一届的100户到第三届的135户,主动加入的居民越来越多,场地也从室内搬到了室外,大家带着拿手菜肴围坐一起,品美食、唠家常、露笑颜,进行“小区好人”“最美家庭”评选,欣赏小区居民自己表演的各类文艺节目,厚植“同在屋檐下,邻里一家亲”意识,使“百家”真正成为“一家”。

二、“三长”联动同台,连心共议解决自治难题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强化网格化管理和服务,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,切实把矛盾化解在基层,维护好社会稳定。”通过“三长”带头示范,组织小区居民开展志愿服务活动,推动小区治理变“单打独斗”为“协同作战”。队伍建在家门口。成立由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教师、退伍军人、在职党员干部组成的“三长”志愿队伍,推选出楼栋长10名、单元长36名,形成网格-楼栋-单元分级负责的基层治理组织架构,进一步充实小区自治力量。对“三长”进行常态化培训,推动“三长”工作规范化、长效化,不断提高工作水平。做好人员动态管理,充分发扬民主,以平时履职成效为参考,以居民反馈意见为标准,对因年龄导致身体不便或外出务工等原因难以正常履职的,及时调整撤换并择优补充,已累计优化调整“三长”32人,确保网格工作不停歇,服务群众不断档。工作延到邻里间。通过联系走访、信息反馈、问题处置等工作步骤,形成小区问题解决闭环机制,线上借助“三长”联动微信群和单元楼微信群,线下依靠“三长议事亭”“百姓说事点”,及时收集居民诉求、倾听居民心声,做好基础台账,实现信息共享、数据共用、问题联治。比如,2栋楼栋长张奔了解到部分独居老人不会在手机上申请高龄补贴,立即联系工作人员带着验证设备“一对一”上门办理,把服务窗口延伸到了居民家中。定期开展“小区夜话”,党支部、“三长”、居民一起共议“大家事” 、共解“自家事”,并因事制宜先后破解不文明养犬、高空抛物、占道经营等16类居民反映强烈的问题,实现事事有回应、事事有人管。适时开展“我为小区献一策”“邻居你好”等特色活动,汇聚居民智慧,从小区环境、安全、文化等多个维度进行全面剖析,为小区治理提供有力支持。志愿服务齐参与。组建“三长”志愿服务协会,全覆盖、零距离联系服务小区居民。定期开展“最美楼栋长”“最美单元长”评选,大力弘扬党员“三长”典型事迹,拓宽小区居民相互了解、相互沟通、相互交流渠道,增强“三长”身份认同感。制定《网格活动积分管理办法》,推行“三长”志愿服务积分兑换,推动实现小区治理从“参与跟着干”向“奉献比着干”转变。近年来,在党支部号召和“三长”带动下,小区居民自发组建10支志愿服务队,累计开展卫生治理、清扫积雪等公益活动50多场,为民服务时长逾4万小时,“小区是我家,治理靠大家”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
三、联建共建补台,出新谋益确保自治长效

习近平总书记强调:“搞好为民服务各项工作,共同把家园建设得更加幸福美好。”小区党支部充分链接各方资源,积极整合包保部门、社会组织、联建企业、志愿团队与小区治理相融合,激发小区自治新活力。以需求为导向做好民生福祉。聚焦小区“一老一小”等特殊关心关爱群体需求,与吉林大药房、老年大学、吉林银鹰律师事务所等23个单位构筑党建联建共同体,依托“幸福医馆”“幸福学堂”等载体,引入内科、眼科、骨科等老年人常见病症科目开展健康义诊,开设书法、编织、舞蹈等易学易用课程,定期组织理发、磨刀、家电维修等便民惠民“微服务”和法律援助,结合实际进行走访慰问、扶贫助困,全方位、多层次满足不同居民需求。以创收为牵引实现造血反哺。小区每户每年360元物业费,难以保障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长久维护,小区党支部将寻求“造血”资源作为破题钥匙开展工作。小区锅炉房占地600多平方米,在全市实施统一供暖后便闲置废弃,经过了8个月的沟通和推进,协调了多个部门、整理了近百份材料,与长春房地集团党委签订党建共建协议,最终争取到了锅炉房的使用权。通过资源唤醒、推介招商,在众多想要合作的共建单位中,选择能提供给小区的实惠和便利最多的莲子坡包福皮食品公司,双方成功签订租赁协议,并将130万元租金全部用于小区建设管理。这笔租金收入,先后为小区更换雨水管道、修复破损设施、安装单元门声控灯、增加楼道保洁,补齐了小区基础设施配套短板,每年为每户家庭节约物业费近千元。几年来,莲子坡包福皮食品公司还专门为小区无业居民提供众多就业机会,其员工也全部加入到小区志愿服务队,积极参与小区各项活动。以提质为目标改善小区面貌。积极征求各级组织帮助并撬动小区共建可用资源,小区内设施逐渐完善。在小区建设上,进行环境美化和基础设施升级,建设家风广场,铺设塑胶地面,施划停车位,安装360度无死角监控、健身器材、新能源充电桩,创造更加美好、舒适、温馨的生活环境。在家庭场景上,进行适老化改造,为辖区特殊群体免费安装防滑垫、夜灯等辅助器具,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、认同感,让惠从党来深入人心。在解难纾困上,积极整合调动多方社会资源,为小区10栋楼、36个单元解决了下水问题,彻底解决了小区这一痛点,让小区治理更有内涵、更有色彩、更有温度。

初审:叶田园

复审:王梓龙

终审:刘德军